中国政府网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建议提案办理复函

[ 索引号 ] 11500000009276804M/2021-00116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教育 [ 体裁分类 ] 政协提案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教委
[ 成文日期 ] 2021-08-03 [ 发布日期 ] 2021-08-03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第0968号提案的复函

渝教提函〔2021136

刘玉霞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集团化办学研究 促进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建议》(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第0968号提案)收悉。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经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2020年,全市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学区化、集团化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学区化管理、集团化办学学校总数占比达到60%,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分布日趋合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差距逐步缩小,基础教育整体办学水平显著提高,全面进入均衡优质发展阶段,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呈现出提升并进的良好态势,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一、已开展工作

近年,市教委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展基础教育优质资源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幼儿园)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指导性文件,召开经验交流现场会,为区县深化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制管理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经验和复制样本。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落实主体责任,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不断优化集团化办学、学区化管理工作机制。

(一)加强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的机制保障

各区县在党委政府的统筹领导下,结合区县实际,制定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制管理改革发展规划,对推进集团化办学、深化学区制管理改革进行全面部署,形成了政府统筹、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沙坪坝区制定了以共享为核心理念的“5S学区化-集团化发展行动计划,对全区中小学幼儿园进行全面部署。南岸区、九龙坡区、合川区等区财政设立集团化办学专项经费,从政策上、经费上着力推动教育集团规范、健康、特色、优质发展。渝中区成立集团化办学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出台《关于开展中小学幼儿园集团化办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等系列配套文件,做好顶层设计,从制度、规划、评价、人事、保障等方面构筑起实施集团化办学的四梁八柱实现集团化办学全员全域。目前,全市所有区县均开展了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改革试点。

(二)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的模式创新

各区县深入探索,改革创新,逐步建立了共享+”的多样态学区共同体,形成了名校+”多形式集团化办学模式。江津区教委出台《关于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推行学区制管理的实施意见》,全区设立22学区管理中心,形成以龙头学校为统领的共建共享、抱团发展的集体舞模式。沙坪坝区瞄准初中发展薄弱环节,建立以南开中学、重庆一中、重庆七中等为领军学校7个学区,推进全区优质初中增量发展。渝中区巴蜀中学教育集团采取质量同进、文化共建、项目互通等形式展开合作,巴蜀中学充分发挥龙头校的带动引领作用,通过开展班级同步教学实现集团内部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三)完善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的制度规范

各区县还指导辖区内各教育集团和学区从党建带群建、试行教师县管校聘、共同体改革发展成果考核等方面,探索建立健全系列管理体制机制,为集团化建设、学区制改革保驾护航。南岸区教委制定了《南岸区中小学(幼儿园)集团化办学暂行管理办法》,确立了教育集团的准入审定、章程制定、制度规范,引导共建共享、协同联动、灵活多样的集团化办学机制,推动集团及成员校优质而有特色的发展。同时,强化集团、学区内一体化教研,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教师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用网络教研、综合教研、主题教研以及教学展示、现场指导、项目研究等多种方式,力争实现龙头学校和成员学校进度同步、教研同步、质量监测同步,推动成员学校快速成长。沙坪坝区以南开中学、重庆一中为领军学校的学区共同体着力推进干部互培、师资互派、教研互助、资源互享与文化互融,为学区制、集团化学校良性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四)持续实施城乡中小学校结对帮扶工作

持续实施农村中小学领雁项目,引导优质学校对薄弱学校进行指导帮助,促进薄弱学校成长发展,持续开展对口帮扶”“校际联盟帮扶活动,按照以强带弱、扬长避短、学段匹配的原则,确保每所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都有1所相对优质学校结对帮扶,城乡学校结对发展实现全覆盖。通过干部互派、教师交流、方法植入、教研互动等方式实施管理帮扶、教学帮扶、建设帮扶,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办学方法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输送与传播,推进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优质发展。强化优质学校对薄弱学校的带动引领作用,在全面对口帮扶覆盖的基础上,突出学校课堂教学指导、联合教研活动开展,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促进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校际联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二、下一步打算

针对您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建议,市教委高度重视,将进一步认真研究,不断完善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工作,深入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帮扶,积极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构建高质量的教育发展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

(一)推进校园文化的共生发展。利用龙头学校和谐的学校文化价值、奋进的教师职业态度、高品质精神追求、全面联动的教师联系活动等校园文化,创建共同的行为规范和文化氛围,逐渐消除校际成员之间身份意识与行为特征差异,提升组织成员之间的信任度、认同感和归属感,加深和巩固相互了解与体认,为校际组织成员整体性、可持续性的合作、交流提供心理和情感支持。鼓励学校特色化办学,在集团理念、价值观一致的前提下,深度挖掘和有效开发成员校个性化资源,保护和创新优秀的校园文化、生态环境、历史传统、特色课程等的异质属性。

(二)聚焦学校发展的关键领域。集团化、学区制发展在关键领域推进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以存在的问题导向,把握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和需求,有针对性地研究提出资源共建共享、教师县管校聘、干部提拔等系列创新改革举措,着力破解当前中小学办学普遍存在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坚持对标先进,通过横向拓展、纵向延伸、疏通堵点等措施,整合形成学区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人财物管理职责等一批内容丰富、功能完备的制度创新集群,有效解决创新举措碎片化问题,提升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

(三)打造各成员学校的自身特色。优质学校最大限度地与各成员校分享能复制、能融合、能落地的管理理念,输出优质的课程、教师、活动及培训资源等;在输出资源的同时,还应不断再生新的优质资源,拓展教育集团优质资源的体量,避免削峰填谷”“资源稀释。成员学校作为优质资源输入方,要把优质资源进行本土转化,找到课堂变革、课程发展等日常抓手, 保证资源输出的有效性,避免水土不服问题。

(四)打造共建共享的资源平台。在集团和学区理念、价值观一致的前提下,深度挖掘和有效开发成员校个性化资源,建立尊重、互补、互融、共生的文化共建理念,探索创生文化同源”“文化互融”“文化植入文化培育模式,通过文化引领推进内涵发展。探索资源共建机制,从人、财、物等方面明确职能职责与资源共享范围。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信息交互平台,促进资源多元供给、充分共享。推行教师县管校聘改革试点,全力提升全体教师专业化素质,为提高育人质量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五)赋予成员学校充分的管理权限。赋予成员学校充分的自主发展和内部管理权限,探索内部教师轮岗调动、督导考核等自主管理机制,将办学的行政命令转换为成员学校的内驱动力,为学区制改革创造良好的发展生态。积极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完善教师招聘机制,统筹调配编内教师资源,推动师资在区县域内合理流动,着力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缺员和城镇师资不足问题。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2021523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信

微博

"六稳""六保"
线索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