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教提函〔2020〕152号
台盟重庆市委:
你们提出的《加快锻造“工匠之师”,培育高质量“大国工匠”的提案》(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第0085号)收悉。感谢你们对教育工作的关心。经与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发展改革委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出台《重庆市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近年来,市教委、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协作配合,主要做了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大“双师型”教师引进力度。加强职业教育教师教育,重庆师范大学成立职教师资学院,并牵头成立“重庆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集团”,重庆科技学院成立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主要从事职教师资培训、中职硕士研究生培养,职业教育研究等工作。支持职业院校、技工院校采取考核方式招聘具有丰富行业企业经历和成果的“双师型”“实践型”人才,支持职业院校、技工院校设立流动岗位吸引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人才兼职。定期评选认定“双师型”教师,每年新增专业课“双师型”教师800名。
二是提升“双师型”教师素质。中央和市级每年安排资金1500万元以上,持续开展“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年均开展技工院校师资培训及教学教研任务近30项,惠及7000名教职员工。实施“双千双师”交流计划,每年安排400万元推动400名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技能人才互聘。以实施现代学徒制等校企合作相关项目为契机,积极推进专业课教师到行业企业实践。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提升技工院校教师实践指导能力。
三是加强政策保障体系建设。实施公办高职院校绩效拨款办法,教师行业企业实践和“双师型”队伍指标占40分,民办高校财政扶持资金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纳入支持重点。出台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技师)“双师”职称评定办法、深化技工院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使用特设岗位聘用,不受单位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控制。支持和鼓励职业院校、技工院校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在职创业、兼职创新、离岗创业等方式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正如你们在提案中指出的,我市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仍然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比如,“双师型”教师比例与目标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受教师资格、编制、教师招聘和待遇水平等政策影响,一些行业企业技术技能人才无法引进到职业院校;比如,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规模和质量不完全适应职业教育发展需求,“双师型”教师、“工匠之师”培养培训成效不够明显,缺乏国家级技能大师和在行业企业有影响力的“工匠”;比如,“双师型”教师企业实训基地、企业实践基地作用发挥不够,行业企业实践质量还有差距,专业课教师整体技术技能水平亟待提高。
你们提出的“内培外引、引育并举、专兼结合”的建议,很有针对性和操作性,对于加快锻造“工匠之师”、培育高质量“大国工匠”具有极大指导意义。今后工作中,我们将充分研究吸纳你们的意见,认真贯彻国家和我市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落实教育部等四部门《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多措并举,着力从四个方面加快培育“工匠之师”“大国工匠”,整体提升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素质。
一是着力引进技术技能人才。落实国家要求完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考试认定制度,完善教学水平考评制度,强化专业教学和实践要求。支持职业院校落实用人自主权,优化专业课教师招聘方式,对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以直接考察方式公开招聘。除职业技术师范毕业生以外,专业课教师从行业企业招聘引进,对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人员,适当放宽学历要求。落实新教师岗前培训制度,优化培训课程和方式设置,探索建立新教师教育见习和企业实践制度,严格见习期考核与选留环节。
二是着力培育高层次人才队伍。培育以“工匠之师”为引领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以7个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创新团队为引领,支持学校创建校级团队,命名一批市级团队,建设一批“双师型”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充分考虑高校布局、职业教育发展需求、师资队伍建设和办学规模保障等因素,统筹设置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纳入“十四五”高校设置规划。建设一批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企业实践基地。围绕深化“三教改革”落实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研制推动“双高计划”建设的人才队伍支持措施,人才计划(工程)、教学成果奖、名家名师评选向职业院校教师倾斜,实行单列指标、单独评审。
三是着力促进教师校企双向流动。完善党委书记、校(院)长直接联系企业制度,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分别联系100家、50家以上,立足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健全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机制,推动优秀专业课教师向企业流动。持续推进“双千双师”交流计划,每年互聘400人以上。支持职业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教师发展中心,设置访问工程师、产业特聘教授、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方式,推动在学校教师和企业人员培训、课程开发、实践教学、项目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深度合作。
四是着力优化政策保障体系。完善高校编制管理,周转编制向职业院校倾斜,优化岗位设置管理,适当提高中、高级岗位设置比例,建立健全“固定岗+流动岗”方式引进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从教,保持兼职教师队伍合理规模。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分类评价考核体系,破除“四唯”传统倾向。完善绩效考核分配办法,优化绩效总量管理政策。按规定强化职业教育经费保障,严格按照“两个只增不减”的要求,逐年增加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性投入,中、高职生均财政拨款水平逐年提高,保障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支持职业院校加快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2020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