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建议提案办理复函

[ 索引号 ] 11500000009276804M/2020-03351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其他 [ 体裁分类 ] 其他
[ 发布机构 ] 市教委
[ 成文日期 ] 2020-08-03 [ 发布日期 ] 2020-08-03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第0325号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渝教提函〔2020〕93号

陈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建议》(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第0325号提案)收悉。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经与市委编办、市人力社保局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40号)要求,我们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深化教育改革,着力推进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均衡优质发展。

(一)全面贯彻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战略部署。一是强化顶层设计,重庆市人民政府制定了《关于统筹推进区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渝府发〔201743号),构建了城乡统筹、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整体提升的推进体系,提出了城乡学校布局更加合理、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均衡、城乡义务教育质量差距明显缩小的工作目标。二是强化责任落实,研究制定了布局调整、队伍建设、督导办法等一揽子政策措施,加强政府统筹和部门协作,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内外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三是强化监督考核,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指标作为对区县党政班子教育实绩考核和市政府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从2016年起对按期通过的区县给予奖补资金,调动了区县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着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一是创新办学模式,实施农村中小学领雁工程。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创新基地建设、教研工作坊建设两大项目为载体,实行教育扶贫、结对帮扶、联动发展,以专项引领、跟岗研修、建设基地、创建品牌等为主要形式,推动学科教学创新,实现城乡学校结对发展全覆盖,推进城乡学校教学质量全面提升。二是促进教育公平,改善办学条件。完成义务教育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全面改薄)五年规划,累计投入129.6亿元,新建改扩建校舍353.1万平方米。大力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实施中小学1000片塑胶运动场建设工程、中小学校安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提高区(县)域标准化学校完成率和达标率。2019年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场地达标率达到86.5%,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三)统筹乡村义务教育师资配置。一是充实教师力量,近年为农村学校配备特岗教师5014名;统一城乡教师编制,将县镇、农村中小学编制标准统一到城市标准;调整优化岗位结构比例,全市新增高级岗位3万个、中级岗位6万个,培训农村教师13.01万人、农村骨干教师上万名。探索推进县管校聘改革,按照教师职业特点和岗位要求,完善教师招聘机制,统筹调配编内教师资源,着力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缺员和城镇师资不足问题。二是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建成农村教师周转房1.47万套,落实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政策,累计投入10亿元以上,农村教师待遇稳步提高。三是推进教师交流,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深入推进,校长交流比例达到符合交流人数的38%,其中优质师资交流比例达到23.1%,师资配置均衡程度不断提高。

截至2019年底,全市整体达到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区县评估认定标准,成为全国第21个整体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省(区、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尽管我市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由于城乡均衡发展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基于重庆的特殊市情,在推进过程中还面临不少挑战和问题。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吸纳委员建议,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已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改革成果,推动城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一)统筹城乡师资配置。依据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学生规模和教育教学需要,合理核定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各区县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额内,探索实行教职工编制城乡统筹和动态管理,盘活编制存量,为城乡中小学对口帮扶、扶贫、支教提供编制保障,提高编制使用效益。充分考虑乡村小规模学校、寄宿制学校和城镇学校的实际需要,小学实行区县统筹、乡镇内一体化管理机制,对音乐和美术(或艺术)、体育与健康、英语等紧缺学科教师探索推行一校多用走校制,为区域内村小学、教学点提供师资支持。在前期区县试点的基础上,探索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完善城乡教师编制核定机制和教师补充机制,做到有编即补,着力解决薄弱学校教师需求问题。新规划学校新入职教师须经过系统考核和岗前培训,确保凡进必优。建立市级、区县、学校三级教研机制,加大优质学校名师送教下乡、乡村教师研学访学和教研人员入校指导的力度,不断提高教师整体水平。

(二)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创新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方式,探索中小幼德育工作重在小处,精在细处,落在实处的工作制度,形成全科育德、全员育德、全程育德、全方位育德的工作格局。建构中小幼学段德育目标体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核心,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素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建立中小幼学段德育目标,充分发挥德育目标在促进中小幼德育工作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发展的引领作用。建立中小幼德育实践活动新常态。开展多层次、多维度、多类别的德育实践活动,使之形成制度,形成特色,形成品牌,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坚定四个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一是按照教育信息化三通要求,加快网络教学设施设备建设,进一步完善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优势,建立覆盖义务教育各年级各学科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并免费为学校提供,重点推动名师远程课堂、专题课堂等,加快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探索开展数字校园建设试点,构建高速泛在、开放共享、安全可靠的教育信息化环境,进一步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二是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和素养。指导区县教育部门和学校及时转变教育教学管理观念,树立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观。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培训,不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充分利用学校现有信息化资源,与教学实际相融合,提高和完善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强化信息教学应用,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素养。

(四)持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是以完善课程体系为核心,组织并指导学校加大对国家课程、教材等已有课程资源的整合力度,研发优质配套课程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选修课程资源,丰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二是以建设卓越课堂为载体,深化教学改革。各级教研机构要紧密围绕卓越课堂行动计划,完善学科指导意见、评价标准、建设规划、实施方案。针对区域教学实际开展系列主题教研活动,探索解决教学观念更新不齐、教学方式转变不力、教学生态不够和谐、应试现象突出、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并注重对已有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成果的提炼,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完善课堂教学生态,减轻师生负担。三是以实施主题培训为抓手,强化师资建设。各级教研机构要认真做好顶层设计、系统思考,强化问题导向,聚焦教师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探索解决教育教学难题,逐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同时,组织相关专家,深入偏远区县、农村学校,广泛开展名师送教”“顶岗支教”“随岗进修培训,让更多教师在家门口、名校里接受培训,增强教师培训的选择性、针对性、操作性和有效性。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2020414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信

微博

"六稳""六保"
线索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