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教提函〔2019〕136号A
彭瑶玲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乡村小学合理布局的建议》(市政协五届二次会议第0951号提案)收悉。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经与市农业农村委、市交通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村落规划布局,着力推进农村建设
一是加强规划布局。2019年,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已编制完成村布局规划,将全市的行政村分为积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4种类型。规划分别对各类行政村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二是加强农田建设。2019年,市农业农村委对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是150万亩。目前,各区县(自治县)已完成农田建设规划,正在编制农田建设年度实施计划和初步设计方案。
三是加强交通建设。市交通局积极支持各区县实施行政村和撤并村通达通畅、行政村通客车建设,以及产业路、旅游路等项目,目前已实现了行政村100%通畅、撤并村100%通达。
(二)加强农村学校建设,切实改善办学条件
一是全力推进薄弱学校改造。截至2018年,全市100人以下小学1632所、初中74所,共有学生61435人;累计统筹安排各项薄弱学校改造资金125.89亿元,占总规划88.02亿元的143.02%,新改扩建校舍340.5万平方米,改造运动场地386万平方米,投入25.71亿元配置教学仪器和生活设施。D级危房消除率、课桌椅配齐率、寄宿学生床位率、标准化黑板配置率、旗杆旗台设置率等多项指标达到100%。完成了高寒地区学生取暖项目建设。农村小规模学校、寄宿制学校的教学条件和生活设施得到极大改善。
二是全力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近5年来,完工寄宿制学校1001所,建筑面积203.07万平方米。实施实验室、六大功能室、图书配备等建设工程,中小学标准化实验室达标率97.5%,中小学图书馆(室)及图书配备完成率95.7%,标准化课桌椅、标准化黑板配备的学校分别达98.7%、96.5%。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以“三通两平台”为重点,全面提升义务教育学校信息化水平,中小学“校校通”接入率达98.3%,多媒体设备教室(班班通)覆盖率达96%,农村薄弱学校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条件大为改善。统一城市和农村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2018年,100人以下的小规模学校按照不低于100人标准安排公用经费;校舍维修改造补助资金测算标准提高到每平方米900元。
三是统筹城乡优质资源共享。深入实施农村中小学“对口帮扶”“领雁工程”“校校牵手”等项目,确保每所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都有1所相对优质学校结对帮扶,城乡学校结对发展实现全覆盖。全市28个区县开展委托管理和学区制管理试点,18个区县通过“名校+分校”方式,推行集团化办学,扩大农村地区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中国教科院和教育部课程中心将涪陵区等6个区县确定为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激发农村教育发展活力
一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将县镇、农村中小学编制标准统一到城市标准,重点对学生规模较小的村小、教学点和特别艰苦边远的农村学校,按照生师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编制。5年来,全市教育系统中高级岗位增加5.6万个,其中中小学增加5万个,有效解决了中小学教师“已评未聘”的历史遗留问题。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将中学和小学两个教师系列合并,最高职务设置到正高级。更加注重向基层、向乡村学校倾斜,村小及教学点教师职称评审不作课题、论文要求。
二是不断充实师资力量。推行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机制。已累计招生7580人,其中2018年招生规模达到1500人;持续实施“特岗计划”,近5年来为农村学校配备特岗教师7400余名。目前,中小学专任教师中级、高级职称比例分别为42%、11%。
推进教师轮岗交流。市委组织部等六部门出台《关于深入推进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指导意见》,各区县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多途径推进教师轮岗交流。目前,全市中小学校长交流比例已达到符合交流条件人数的28.6%,城镇学校、优质学校教师交流比例已达到符合交流条件人数的17.5%,优质师资交流比例达到22.4%,师资配置均衡程度不断提高。推进教师培训体系建设。构建起“国培作示范、市培抓重点、区县保全员、校本重教研”的四级培训体系。市级财政每年安排教师培训经费1亿元,区县按照不低于教师工资总额(含绩效工资)1.5%预算培训经费。推进区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工作以来,国家级和市级培训教师30余万人次,其中培养认定农村学校学科带头人25名、农村学校市级骨干教师1101名,有效提高了师资均衡度。
三是提高乡村教师待遇。从2017年7月起,各区县同步调整基础绩效水平,实现人均3.3万元/年的“大同城待遇”,保障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建立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动态调整机制,形成“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33个区县4000余所乡村学校(含村小及教学点)的近10万名乡村教师每月享受了200-1580元不等的补助,近5年补助资金累计达到16.7亿元,切实提高了乡村教师生活待遇。对30余万名在乡镇工作的教师按人均200-300元/月不等的标准发放乡镇工作补贴(该补贴可与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重复享受)。建设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累计完工16270套,其中2018年完工526套。
(四)加强办学质量提升,保障农村学生享有优质教育
一是深化课程改革。深入实施农村中小学“对口帮扶”“领雁工程”“校校牵手”等项目,基本做到每所农村学校与城乡优质学校结对发展,对口帮扶实现全覆盖。实施“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实践大课堂“1+5”行动计划,改革教学方式和学生评价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针对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薄弱环节,开展实践大课堂能力提升行动,着力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二是深化特色培育。重庆市与教育部签订了《学校美育改革与发展备忘录》,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制定了《重庆市中小学美育工作督导评估暂行办法》。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和大课间活动,全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达到95.73%。目前,全市已建成381所市级体育、艺术特色学校和1200余所区县级特色学校。实施“体育、艺术、科技2+2”特色发展项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力推进校园足球运动,全市参与校园足球学生人数达到50万人。
三是深化教育督导。加强教育督导责任区标准化建设,实现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全覆盖。建立教育督导责任区346个,配备中小学责任督学2275名,平均每位责任督学挂牌督导3.3所学校。责任督学从校务管理、招生收费、课程开设、学校安全、师德师风等方面对责任区学校开展经常性督导,推动教育监管重心下移和关口前置。全市2799所中小学成立学校督导办公室,进一步延伸了教育督导触角,完善了教育督导网络体系。
二、下一步打算
(一)持续推进农业农村建设。市农业农村委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行动,以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深度贫困地区为重点,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着力点,结合我市地形地貌特点,按照整镇、整村推进的原则和集中连片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要求,在已“上图入库”以外和适合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区域合理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为乡村产业发展、合理布局乡村小学提供和创造基础条件。紧紧围绕产业需求,因地制宜建设机耕道、耕作道等基础设施,通过“小并大、短并长、弯变直、陡变缓”等措施,改善农业机械作业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将适时启动修订《重庆市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
(二)持续推进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改善。加强对小规模学校布局和学生情况进行摸排,精准掌握小规模学校数以及学生流动情况。积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切实做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的意见》(教督﹝2019﹞4号),继续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持续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保障信息化、音体美设施设备和教学仪器、图书等配备到位。目前,各区县正在落实规划申报。
(三)持续推进农村学校办学质量提升。认真研究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 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推动农村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四)持续推进农村“校校通”道路建设。目前,全市正在开展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在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实施通组公路建设,全力解决“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到2020年底,全市将实施10056个未通达村民小组通达工程,建设里程2.11万公里,全市村民小组公路通达率达到100%;实施20738个未通畅村民小组通畅工程(水泥或沥青混凝土路面),建设里程4.15万公里,全市村民小组公路通畅率达到80%。同时,各地区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交通需求特性,结合实际合理布局农村公路路网,在有条件的乡村开通农村客运,增设农村客运站、农村客运招呼站点,帮助解决村民出行,学生上学行路难、不安全等问题。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2019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