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市政协五届二次会议第0322号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渝教提函〔2019〕106号A
刘德绍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高校绿色教育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经与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科技局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目前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大高校绿色教育人才培养力度
抓好绿色教育人才培养,提升青年一代健康、环保意识,对于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具有重要意义。我市一直高度重视资源、环境类人才培养,逐年扩大人才培养规模。2018年,我市25所本科高校中有16所高校开设有资源、环境类专业,占比64%;1267个本科专业点中有资源、环境类专业点有51个,占比4%;462559名本科在校生中有资源、环境类学生15967人,占比3.45%。40所高职专科院校中有22所高校开设有资源、环境类专业,占比55%;1363个高职专科专业点中有资源、环境类专业点30个,占比2.2%;300252名专科在校生中有资源、环境类学生4336人,占比1.4%。
(二)科技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有序开展
去年2月以来,市科技局牵头开展了重庆科技智库前期研究,先后召集市内相关单位召开专家咨询讨论会3次,明确了智库发挥咨询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向。同时,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就科技智库的发展规划、组织形式、运行模式、日常管理、考核评估等内容广泛征求了意见,制定完成了《重庆市新型智库建设试点管理办法》,主要对科技智库试点单位的资格认定、遴选方式、组织运行模式、支持方式、评估方式、淘汰机制等内容进行了明确和规范。目前,已遴选出20家智库试点单位,以3年为考核周期,通过制定科技智库建设规划、委托研究任务、考核建设进展、年度和期终评估等方式,促进科技智库建设试点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高校绿色教育教学资源不断丰富
近年来,节能减排、生态环保、绿色发展等理念逐渐深入人心,高校相关课程建设、项目研究中不断融入绿色教育元素。2017年、2018年立项建设《企业绿色管理概论》等市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立项研究《重庆大学虎溪校区植物园可视化生境地图的研究与实现》等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50余个,极大地带动了生态、环保、绿色等方面的课程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教学改革,使得高校绿色教育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不断丰富。
二、下一步工作
为加大市内环境、资源类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抓好绿色教育,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生态、环保、绿色产业,促进绿色发展,下一步市教委将协同有关部门,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绿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加大智库人才队伍建设,扩展专业方向,加大试点范围,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科技智库体系和稳定专业的人才队伍,为绿色发展类专业提供科学决策和政策咨询。完善高校绿色教育所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政策,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对涉及绿色教育的学科,将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专家工作室等推荐选拔时,加大学科支持力度,为绿色学科领域人才成长搭建平台;对从事绿色教育研究的在站博士后申报科研资助给予倾斜。鼓励高等院校依托“校局共建”“校企合作”平台,鼓励资源、环境类专业教师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努力申报更高层次的科研项目,促进教师科研水平和能力提升。
(二)为专业建设给予政策倾斜
加大绿色教育相关专业建设力度,在骨干专业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优秀教材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等相关项目申报立项上给予倾斜,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推进高校内部资源整合,支持有绿色教育学科或专业的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成立绿色发展学院,为绿色发展人才培养搭建平台。给予政策支持,推进校校、校地、校企深度合作,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产学研用等方面强化交流与合作,形成长效工作机制,互通有无,取长补短。
(三)加大绿色发展人才培养规模
健全绿色发展相关专业的职业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鼓励支持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加大绿色发展相关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并持续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指导相关高校加快实训基地、职教集团、示范项目等建设,使人才培养数量、质量符合社会需求。鼓励支持相关本科高校与节能减排、生态环保、绿色发展相关产业融合,打造工作室、研究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孵化园、产业园等校企合作平台,开展产学研合作,培养大批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绿色发展高端人才。
(四)财政统筹支持绿色教育发展
发展高校绿色教育,既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方向,也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我们高度重视高校绿色教育工作,将按照我市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计划部署要求,对高校绿色教育发展方向、资金支持等开展探索研究,并以调整生均财政拨款支出结构或在双一流建设等专项资金中统筹解决。
此答复函已经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刘宴兵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通过填写回执及时反馈我委,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2019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