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建议提案办理复函

[ 索引号 ] 11500000009276804M/2019-03060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其他 [ 体裁分类 ] 其他
[ 发布机构 ] 市教委
[ 成文日期 ] 2019-05-24 [ 发布日期 ] 2019-05-24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市政协五届二次会议第0654号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渝教提函〔2019〕96号A

漆远英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校园APP清理整顿的建议》(市政协五届二次会议第0654号提案)收悉。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经与市委网信办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印发文件,提出贯彻要求

为营造良好的“互联网+教育”育人环境,保障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坚决防止有害APP进入校园,重庆市教育委员会转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并提出了我市的贯彻执行意见。其中明确要求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中小学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相关要求,立即开展一次全面排查和清理工作,坚决禁止有害学习类APP进入中小学校园;要建立学习类APP“进校园”的审查备案制度,对学习类APP内容、运营方等进行严格审查把关;要加强校园学习类APP使用的日常监管,起到有效服务教育教学的作用,不准有任何广告、游戏以及低俗色情、教唆暴力等内容的链接或入口,不准含有任何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不良内容存在,不准增加师生和家长额外负担。同时,各中小学校要做好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协调,指导学生正确使用作业APP,督促学生家长合理控制孩子手机使用时间,保护学生视力。

二、积极行动,落实工作部署

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按照教育部、市教委要求积极行动,采用召开会议、转发文件等形式,及时向辖区内各中小学传达教育部通知要求,并积极采取行动。

(一)启动全面检查。全市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了本地的专项清理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力量集中排查正在使用的学习类APP,认真填写《学习类移动应用程序使用情况调查统计表》,建立管理台账,并于1月20日前向市教委汇报排查了情况。截至目前,我市已排查了62个中小学校正在使用的学习类APP,对存在网络游戏链接或付费项目等情况的学习类APP,现均已清理并停止使用。

(二)建立备案审核制度。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建立了各类“进校园”活动备案审核制度。按照“凡进必审”“谁选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双审查”责任制,做到严格把关,全程监管。对总计58个学习类APP进行了备案管理。凡未经区审核和备案的学习类APP,一律禁止在校园内使用。

(三)健全日常监管制度。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健全了对中小学的日常监管制度,明确了相关责任人,专门负责日常监督和统一管理。通过常规巡查与专项督查相结合的方式,定期检查、掌握APP内容的变动和更新情况,一经发现与审查备案情况不符,立即采取措施停止使用。特别是对无视规定要求,擅自给学生推荐使用学习类APP的学校与教师,一经查实,予以严肃的纪律处分,逐步把依法严管变成工作常态,把管理责任变成制度性安排,建立起长效工作机制。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清理整治违法违规学习类APP,事关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保护,也是着力推进“互联网+教育”的重要前提。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分别设立中小学学习类APP进校园管理和指导工作办公室,进一步明确责任人负责学习类APP专项清理整治的组织协调、审查备案、日常监督和统一管理等具体工作,并做好数据的汇总和情况上报工作。同时,明确各中小学校专人负责,采取有效措施,把好选用关,切实按照规定做好学习类APP专项整治清理和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二)建立机制,确保长效。我委将会同市委网信办、宣传部门等有关部门加强研究,进一步完善学习类APP内容要求、审查标准和监管办法等,督促学校加强对学习类APP管理的技术探索,有效遏制APP泛滥现象。坚决抵制各类APP、微信公众号、新媒体广告等假借“互联网+教育”的名义进校园,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逐步建立学习类APP使用管理的长效机制,发挥“互联网+教育”促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有益作用。

(三)加大宣传,强化监督。加大对学习类APP专项整治清理工作宣传力度,丰富宣传渠道和形式,提高广大中小学生对违法违规“移动应用程序”侵入学习生活的防范意识,引导中小学生远离低俗信息,文明上网。通过告家长信、新闻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提醒家长慎重安装使用面向中小学生的APP。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设立监督举报电话,畅通举报渠道,欢迎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监督举报,提高社会各界对学习类APP的关注度,强化社会监督,形成良好氛围。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2019年5月7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信

微博

"六稳""六保"
线索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