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教提函〔2019〕93号A
马荣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在小学幼儿园进行垃圾分类知识教育的建议》(市政协五届二次会议第0243号提案)收悉。感谢您对教育工作 的关心。经与市城管局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在小学、幼儿园中开展垃圾分类教育,是从小使孩子养成节约资源习惯,了解资源循环利用知识,给孩子播下低碳生活、保护环境生态文明种子的有益探索。为此,我委历来高度重视增强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不仅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我市中小学地方课体系中,还与市生态环境保护局共同编写了全国首套地方课教材《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并将垃圾分类知识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之一,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相关的教育。
一是有机融入学校课程体系。小学阶段通过生活体验、活动参与等方式,注重学生良好生活的养成。例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我们不乱扔”一课中,告诉学生要将垃圾分类整理,并以图片形式告诉学生可以将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两类。初中阶段通过实践体验、观察实验、科学探究等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垃圾分类回收意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能力。初中化学课程要求学生“认识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和回收金属的重要性”等活动并提出合理化建议。高中阶段通过科学探究、分析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与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培养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地理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的关系,增强保护资源与环境的意识,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设置环境保护选修类课程,鼓励学生走访调研家庭、社区、社会垃圾分类、处理的情况等。积极推动职业院校开好、上好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等相关课程,将垃圾分类知识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之中。引导高校建设好生态文明课程,使大学生成为绿色文明的先行者。
二是积极开展在中小学生主题实践活动。全面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要求,开展实践教育活动,推动实行垃圾分类,引导学生养成低碳环保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指导各区县组织中小学和幼儿园开展以爱护环境、垃圾分类为主题、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深入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学习践行活动,倡导“讲文明,重修养”“辨美丑,立形象”,坚持知行合一,引导学生将公约内容转化为实际行动。支持高等学校通过大学生节能环保相关竞赛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是拓展生态文明教育影响力。结合我委与市生态环境保护局等共同开展的全市绿色教育系列活动(绿色学校创建、中小学环境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绿色园丁、绿色使者等),将垃圾分类,再生资源循环回收利用、倡导低碳生活等纳入相关活动之中。发挥生态环保、水利等部门优势,共同举办中小学生态夏令营、冬令营等主题教育活动,以及利用网络和电视,开展包括垃圾分类等知识在内的中小学生生态文明知识竞赛活动,向全社会进一步扩大并普及生态文明教育的影响。
您提出的“从幼儿园、小学、中学至高校,设置相关课程或讲座,小手拉大手,以点带面”地加大有关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的建议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我市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形式,并将教育面扩大到了学龄教育阶段。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进一步加强学校生态环境教育与宣传,结合工作实际,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开展的生态文明宣传进校园的“十进”活动,结合“3·22世界水日”“6·5世界环境日”和“4·22世界地球日”等,将“垃圾回收与利用”的知识作为中小学校园环境保护宣传的重要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校园与街头宣传推广社会实践活动。
二是组织好新编重庆地方课教材《生态文明教育》的使用,督促、指导各区县学校按市教委要求,开设好生态文明教育课,认真上好每一堂课,特别是上好教材中有关垃圾分类与回收课目的教学内容。
三是进一步加强与水利、团市委等市级相关部门合作,在中小学中广泛开展垃圾回收、资源再利用教育与实践活动,通过知识竞赛、小课题研究、专题讲座、社会宣传等,小手牵大手,将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理念传递给家长,影响全会。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2019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