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复函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第0360号建议办理情况的复函

渝教议函〔2018〕92号A

陈会兰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大力推进我市中小学校社会工作的建议》(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第0360号建议)收悉。经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委会同相关部门,采取系列有效举措,积极推进学校社会工作发展,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在助推学校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会同市妇联及相关部门,着力推进家校共育工作

市教委积极会同市妇联、市教育学会,先后开展了我市家庭教育立法,出台了《重庆市家庭教育促进条例》,颁发了《重庆市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各区县妇联和教育行政部门紧密配合,关工委和各中小学校相互协调,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未成年人教育网络,共同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全市中小学校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制定家长委员会章程和管理办法。在充分发挥咨询、沟通、协调、参与、配合、评议和监督等功能基础上,充分运用家长资源,增强协商、决策功能,建立健全工作机制,邀请家长委员会听取学校工作介绍,共同研究家庭教育工作。如九龙坡区发挥相关部门协调作用,积极推进家庭教育,形成区域特色;渝北区空港新城小学积极探索家校共育实践,完善了社会工作参与学校教育的机制体制,成为全市立德树人特色项目实践研究示范基地。

二、会同市公安局、法院、禁毒委等相关部门,全面推进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

关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一项综合性社会系统工程。我市高度重视社会工作在未成年人预防犯罪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建立专项制度,强化预防中小学生违法犯罪工作机制。全市中小学都确立了学生违法犯罪率为0的工作目标。建立警校共建制度,全市各中小学加强与当地公安机关及其派出机构的联系,结成警校共建关系,聘请了10000名法制副校长,增强了依法治校能力,增进了学生法纪观念,改善了学校外部治安环境。建立家校联动制度,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切实做好预防和减少中小学生违法犯罪工作。二是建立部门联动制度,发挥市级部门整体防范职能。市综治委积极推进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工作组织体系建设,召开专项工作部署会,对年度预防违法犯罪工作进行全面部署,督促各区县建立相应工作体系,初步形成了党委政府牵头、综治协调、部门协作、社会参与、法治保障的工作格局。市检察院立足执法办案依法惩治挽救,积极探索“莎姐”工作促进帮教预防,加强专门机构和专业化队伍建设,全市已有44个检察院实现了专门机构和专门人员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市文化委依法严把准入关口,加强文化阵地建设,积极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大力开展专项整治,净化社会文化环境,规范市场经营秩序。

三、会同团市委等相关部门,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我委积极协调,会同相关部门,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在未成年人保护中的积极作用。一是深入推进法治教育。各大中小学实现法治教育计划、课时、教材、师资、经费“五落实”和法制副校长全覆盖,全年上法治课2.2万余场次。深入推进民主法治“五百”示范工程创建活动,创建了“依法治校示范学校”100所,有力推进了学校规范化、法治化进程。会同市禁毒委,贯彻《重庆市禁毒条例》,深入开展“中国梦想,健康成长---青少年远离毒品”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强化中小学生远离毒品意识,增强预防犯罪能力。二是切实加强学生安全教育。落实每周0.5学时公共安全课;组织编印了4套安全教育教师教材和4册《中小学生应急知识手册》;举办20期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教师和10期高校安全稳定管理人员为期一周的免费培训。组织开展安全教育赛课等系列活动,制作安全教育宣传光碟和影视资料,设立公共安全教育网站,探索建立安全教育学科体系。三是推进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全市中小学、幼儿园亲情联系设施设备基本普及,会同市文明办、市财政局、市妇联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156所、“留守儿童之家”4262个、校外托管机构983个。多途径多形式开展针对留守儿童法定监护人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办好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流动学校”,努力提高法定监护人和临时监护人素质。

四、会同市民政局,科学推进中小学校社会工作

加强学校社会工作,是政府统筹的系统性工程,我委在积极发挥教育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会同市民政局科学推进中小学社会工作。

一是加强重点政策创制,夯实制度基础。《重庆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在全市学校等基层单位的青少年服务等重点领域,培养10000名具有助理社会工作师以上职业资格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将“教育辅导”列入社会工作服务的重要领域,同时提出“对学校、医院、人口计生服务机构等需要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单位,要将社会工作专业岗位纳入专业技术岗位管理范围”。《重庆市加强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将“学校”明确为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服务领域的重要场所,要求“优先在学校设立承担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服务内容的工作岗位,或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探索驻校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岗位的设置路径”。《重庆市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与人才激励保障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拟规定“学校要将社会工作专业岗位纳入专业技术岗位管理范围,根据工作需要设置一定数量社会工作专业岗位,配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教育、公安、司法行政、卫生计生等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要做好各自领域的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与人才激励保障工作”。系列制度设计,为推进学校社会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专业化水平。市民政局以“万名社工专才培养计划”为抓手,通过社工知识普及培训、考前公益培训、一线社工实务培训、社工知识更新培训和社会工作师高级研修培训等5类培训,为我市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培养了一批急需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同时培育了一批能够及时提供精细化、专业化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如重庆仁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重庆仁怀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重庆兴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重庆心桥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忠县心一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专业机构的培育,为开展学校社会工作服务提供了有效的专业力量保障。

三是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满足差异化需求。实施了一批学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自2013年起,我市就以项目为载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有序开展学校社会工作服务。每年开展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申报时,将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作为重要内容列入。截至目前,我市投入大量资金,实施了100余个学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覆盖万州区、黔江区、大渡口区、渝中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巴南区、江津区、合川区、开州区、武隆区、忠县、秀山县、酉阳县等多个区县。基本形成了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在开展中小学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过程中,我市学校社会工作者以专业理论和个案、小组服务模式为指引,结合本市中小学校实际,逐步积累形成了本市特色的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其一,协助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以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其二,促进学校、家庭、社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形成教育的合力;其三,协助学生获得实用的知识和能力,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其四,协助学生获得适应变化的能力,使他们能够逐步形成终身学习、追求进步的习惯;其五,协助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完成社会化任务;其六,建立社工引领志愿者(义工)“两工互动”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学校社会工作服务。这些实践的积累,对解决中小学校面临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完善政策制度、深化人才培养、强化岗位开发、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等举措,积极协同相关部门,加快推进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规范化、精细化和常态化,为支持推进中小学生欺凌防治工作的落实和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2018年4月26日 

   主办: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版权所有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办

ICP备案:渝ICP备11001970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 5000000005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000248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