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教议函〔2018〕88号A
胡涛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我市研学旅游发展的建议》(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第0721号建议)收悉。经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积极开展研学旅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重庆市是教育部批准的研学旅行实验区,也是全国唯一的省级实验区。近年来,我市加大改革试点力度,科学推进我市研学旅行。
一、行政协调,加强统筹与管理
我们对由教育部门牵头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协调小组进行了完善和补充,层层分解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职责,制定了定期检查,加强督查督办的制度,加强了对研学旅行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管理指导。2016年11月,市教委印发了《重庆市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暨研学旅行实验区县的通知》《重庆市中小学研学旅行试点校的通知》等文件,召开了重庆市研学旅行实践基地工作会,印发了《重庆市研学旅行实践基地建设标准》等文件,全面指导实验区县、试点校进一步明确研学旅行实验研究任务,规范研学旅行行为,推动研学旅行实验工作积极健康开展。
二、课程导向,突出系统与价值
我市建立健全了“学天下、行天下、成天下”研学旅行课程体系。以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从家乡、祖国、世界三个层面建构课程,引导学生增强社会参与,强化社会责任,增进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全面助推核心素养培育落地落实。一是构建“行走家乡”的研学旅行课程。有效利用和聚合重庆深厚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及自然文化资源构建乡情、市情教育课程,通过“走乡路、听乡音、阅乡景、品乡味、育乡情”引导学生从本性到本土,从道德到信念的健康发展,培育亲近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怀。目前,我市以巴渝文化为基础,研究开发了红岩文化、三峡文化、桥都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等为主题的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和课程线路,初步形成了我市区域研学旅行的健康发展体系。二是构建“揽胜祖国”的研学旅行课程。在全国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作为重庆研学旅行教育基地,构建国情教育课程,通过“走胜地、读文化、知国情、立大志、养良习”引导学生爱党爱国、培养习惯、形成能力,实现从自我到祖国的情怀深化和道德发展。三是构建“阅读世界”的交流学习课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建立国际校外教育基地,通过“看世界、观文明、话多元、传美德、悟共赢”培养学生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学会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增强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中国人。
三、制度推进,注重创新与实效
我市加强了各项制度的建立健全,加强了研学旅行基地的创建和各项工作的创新。一是不断完善重庆市研学旅行保障机制体系。坚持依法治教,依规行事的工作理念,进一步对研学旅行保障机制进行细化和完善。深入研究制定研学旅行学生的用餐、住宿、交通、保险、医疗安排以及服务机构的遴选、服务质量标准制定等细化规则,完善协同机制。深入研究制定学生从学校出发到返校过程所有环节的安全责任划分、安全保障制度以及相关的法律契约的示范文本制定,完善安全保障。深入研究制定系统的紧急情况处理预案及必要的培训和演练要求,形成一套有效的紧急情况应对预案和切实可行的处理机制。二是进一步健全研学旅行的安全管理制度。按照“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的方针制定科学有效的安全保障方案,依据法律建立行之有效的事故处理、责任界定及纠纷处理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建立研学旅行报备制度,坚持学校报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学校组织实施的程序。建立研学旅行安全协同制度,明确家长、交通部门、旅游部门、公安、食品药品监管、保险监督管理等机构各自职责,确保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平安活动。三是创建多样化研学旅行实践基地。目前,全市命名172所研学试点学校,建立12个研学试验区、76个社会实践基地。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重庆科技馆等3家博物馆列入教育部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公示名单。
您在建议中就基地建设目录、政策服务体系、落实经费保障、营造研学氛围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为保障我市校外教育的科学推进,市教委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了具体的政策和措施,先后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对中小学生社会实践的课程设置、基地建设、经费投入、安全保障等方面进行了明确,并提出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谁组织、谁负责”的原则进行推进,在经费保障上按照“三个一点”的办法进行合理分担。我委还会同市发展改革委等10部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开展研学旅行的体制机制、经费保障等作了明确要求,提出“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筹集资金。近期,市旅游经济发展领导小组还印发了《加快推进研学旅行发展实施方案》,探索“三位一体”研学旅行新模式,满足中小学社会实践需求,努力发挥研学旅行最大效益。同时,我委还牵头制定了《社会实践教育课程建设指南(试行)》和《重庆市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申报评估指南》,确保社会实践课程建设和基地建设规范发展。目前,安全责任分担机制、经费保障机制、课程准入机制、部门协同机制已经在全市12个研学旅行试验区、76个社会实践基地、172所试点学校逐步试点和推广。
为全面规范和加强我市研学旅行,我委将进一步协同相关部门,着力抓好以下工作:一是总结推广试点工作经验,尤其是推广部门协作机制、安全分担机制、经费分担机制、课程准入机制,全面推进全市校外教育的科学化运行。二是加强校外教育课程建设,在《社会实践教育课程建设指南(试行)》的指导下,进一步健全完善“学天下、行天下、成天下”研学旅行课程体系,编制研学基地目录库和研学旅行精品课程目录,加强课程建设质量评估,提高研学旅行质量和水平。三是积极探索学校社会协同机制,尤其是进一步探索第三方社会服务与学校教育的协同机制,规范引导第三方的社会化服务,确保校外教育的公益性、普及性和教育性,促进我市校外实践教育的科学化开展。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2018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