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从娃娃抓起”的指示精神,大足区正以创新之姿、务实之行,全力奏响“童语同音”计划的华美乐章。从幼儿园的活泼课堂到帮扶活动的温馨现场,普通话教育如同涓涓细流,滋养着学前儿童的语言世界,也为全区教育均衡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强培训,让学前教师普通话能力“优”起来
一是持证上岗促规范。教师是普通话教育的关键。大足区通过多种措施,提升教师普通话水平和教学能力。全区实行普通话等级证书上岗制度,要求所有幼儿园教师必须持证上岗。二是全面培训提能力。针对民办园教师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大足区语委办组织多期培训班,通过发音训练、口语表达、模拟教学等方式,提升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此外,全区还鼓励幼儿园开展园本培训,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普通话教育水平。三是精准施策增实效。大足区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教师的不同需求,开展分层次、分类别的培训活动。对于新入职的教师,重点进行普通话基础知识和教学方法的培训,帮助他们快速适应教学工作;对于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注重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开展普通话教学研究,探索适合幼儿的普通话教学模式。通过这些培训活动,大足区幼儿园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和教学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为“童语同音”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营氛围,让学前儿童普通话宣传“亮”起来
一是抓好重要时间节点。大足区充分利用多种渠道,营造普通话学习的浓厚氛围。每年推普周、学前教育宣传月、“六一”儿童节等重要节点,成为普通话推广的绝佳契机。二是抓好线上宣传教育。各幼儿园结合自身特色,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实验幼儿园利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发布学习资源,引导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南山幼儿园组织幼儿制作普通话宣传手抄报,通过绘画、剪贴等形式,在微信公众号展示普通话的魅力。三是抓好线下活动育人。海棠幼儿园通过悬挂横幅、张贴海报、发放资料等形式,向家长和幼儿普及普通话知识;三驱幼儿园举办普通话知识问答竞赛,激发幼儿学习普通话的兴趣;龙水幼儿园邀请家长参与普通话宣传,共同为推广普通话贡献力量。
三、抓日常,让学前儿童普通话运用“活”起来
一是增添语言使用“生活味”。大足区各幼儿园通过举办与父母一起讲童话故事、诵读小达人、幼儿诗会、一日一句普通话、普通话我来讲等活动,为孩子们创设宽松、自由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用普通话交谈,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和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二是增添优美文字“书香味”。区语委办指导各幼儿园开展了别具一格的读书活动,为“童语同音”活动增加了浓浓的书香味。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寻找先贤足迹,倾听古人教诲,朗读经典诗篇。各班教师还引导幼儿在理解古诗词含义的基础上,用绘画的形式描绘“我眼中的古诗”。三是增添家校共育“幸福味”。各幼儿园向家长发出倡议,倡议家长在家自选古诗词和幼儿一起朗读,并在微信朋友圈打卡亲子传唱小视频,增进亲子感情,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说普通话成为幼儿园生活化、游戏化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部分,让幼儿在玩耍中学国学,在快乐中诵经典,感受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
四、促帮扶,让学前儿童普通话平台“融”起来
一是“公民办幼儿园”手牵手帮扶。为提升民办幼儿园教师的普通话教学水平,大足区建立了公办园与民办园的结对帮扶机制。以公办中心幼儿园为龙头,带动民办园开展“童语同音”帮扶工作。二是“公民办幼儿园”心连心落实。公民办幼儿园间帮扶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园对园的结对帮扶、师对师的结对指导以及幼对幼的互动活动。例如,昌州幼儿园与红星幼儿园、凤凰城幼儿园等民办园建立帮扶关系,定期派遣优秀教师开展示范教学和教研活动,帮助民办园教师提升普通话教学能力。这种“大手拉小手”的模式,不仅提升了民办园的教育质量,也促进了全区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三是“公民办幼儿园”面对面提升。通过送一次课、送一次演出、举办一场讲座、跟班学习等帮扶活动,开展交流座谈、现场观摩、教学研讨等,为全区幼儿教师搭建了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加强了幼儿园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交流、携手共进”的教育理念。近三年,20所公办园帮扶37所民办园,开展136次帮扶活动。
经过两年的努力,“童语同音”工作在大足区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区学前儿童的普通话水平大幅提升,教师的普通话教学能力显著增强,民办幼儿园的语言文字工作顺利通过达标验收。展望未来,大足区将继续深化“童语同音”计划,加强规范建设、宣传引导、帮扶合作和师资培训,为学前儿童营造更好的普通话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