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融合、三大场景、三维评价,铜梁区抓实“三个三”举措,在20所试点小学、35000余名学生中系统推进以“习字育人”为主题的规范汉字书写教育改革,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三个融合”开创规范汉字书写教育新局面
一是融合规范汉字书写教育优势资源。引入铜梁书法教育家庹纯双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编写出版《写字》教材及规范汉字习字格、规范汉字习字法、规范汉字书写标准数据库以及习字歌诀等教学资源体系;开发《习字育人》校本课程;构建“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研究实验基地+习字育人工作坊”“一地六坊”教研实训展示交流平台;“全员化”培育在编在岗师资,1600余人达到上岗要求;推动写字课和书法课教研教改,成功申报市、区两级科研课题16项;《县域中小学习字育人的实践与创新》成功入库培育重庆市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成功举办“首届中华汉字书写大会重庆铜梁习字育人研讨会”。
二是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源自《论语》的“感恩、尊序、持敬、求诚、舍得、择善、历事、明理”八个正面态度融入《习字育人》校本教材。将“规范习字”细化为“双姿规范、格式规范、书写规范、程序规范、行为规范”,在课前、课中、课间、课后不断植入持敬四礼,将规范培养成习惯,习惯内化为品质,引导学生在汉字的起源演变和字理结构中感悟做人的道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将多维汉字(形、音、义、用、码)丰富的教育价值融合到语文、思政、美育等课程中,拓宽思政育人空间。
三是融合各科教学与书写实战。强调规范汉字书写与各科教学、书写实践的融合。打破写字只是书法课和语文课老师任务的传统,明确学科教师督导学生规范书写任务;开展学生全科作业大展示、学生作业书写纵向对比等活动。配套《习字育人》校本课程线上电子课件与备课资源包,开发习字育人网络示范课182节和《我的习字故事》视频教学片10多集,联合中国教育电视台录制《规范汉字书写30讲》电视系列讲座;配套人教版《语文》生字表的规范汉字书写数字化教评系统研发即将上线测试。
二、“三大场景”拓展规范汉字书写教育新途径
一是营造习字育人的校园场景。将规范汉字书写教育全方位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多层次开展习字素养擂台赛、汉字规范书写赛、舞台节目展演等活动120余场次,将学生书写的优秀作品制成匾额和楹联,打造汉字书法为主题的景观小品、游园活动、师生优秀书法作品展馆、习字育人工作坊等,将汉字教育融入到校园的每个角落,搭建积极的校园习字育人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二是营造习字育人的家庭场景。将亲子习字作为每个学校和班级开展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规定动作,实施“小手拉大手”行动,带动30000多个家庭70000余名学生家长和孩子一起习字,达到“培养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的效果。
三是营造习字育人的社会场景。以“城市空间即课堂”为理念,结合养成教育实践,发动师生积极参与铜梁区创建中华习字文化名城的相关活动,争当规范汉字书写小老师、习字名城小导游。打造“邱少云烈士纪念馆—玄天湖龙舞广场—安居古城文庙”等习字育人研学路线3条,每年20000余学生参与研学活动,形成“红色文化+非遗文化+墨香文化”的综合育人效应。
三、“三维评价”探索规范汉字书写教育新机制
一是学生评价。建立写字教育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体系。开展过程性评价,建立学生个体习字育人成长记录档案,以习字课程初期、中期和末期作业样本为载体,持续记录、观察、评价学生写字技能、文化涵养、审美素养和品德修养发展情况。开展学业水平监测习字效果量化评价,设置卷面分5分,制定《书写表现性评价量表》,从“三个学段、四个等级、五个维度”对全区小学生的卷面书写水平进行量化评估。监测结果显示:试点校卷面平均分、满分率分别高出非试点校0.8分、11.16%。
二是教师评价。铜梁区组织研制的“规范汉字书写指导”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已获国家人力社保部备案。28名教师获得重庆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颁发的“规范汉字书写指导”考评员证,借助国家专项职业能力考核体系加强教师规范汉字书写教学能力考核。开展教师评课、说课等日常教学考评,并将其作为年终考核、评优评先和职称晋升的重要参考。
三是学校评价。印发《习字育人效果监测实施方案》,将习字育人课程教学、队伍建设、教育科研、过程管理、学生发展等指标纳入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和学校书记校长年终述职考核,形成科学评价的长效机制。